從 品牌 管理的觀念誕生以來,一直與營銷管理的概念有著剪不斷理還亂、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系。因此,許多企業主或管理人員,常習慣性地把 品牌 與營銷混為一談,更有甚者信奉“營銷為王,營銷即 品牌 ”為真理,并且在市場上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。然而,值得推敲的是, 品牌 與營銷真是一回事兒嗎?從Interbrand的觀點來說, 品牌 管理無疑是從營銷管理演化而來,但它超越了營銷。 品牌 策略應該是企業業務策略的市場詮釋,超越傳統認知的營銷功能,進一步驅動企業各個部門協作,為顧客與企業形成獨特的無形資產。
營銷追逐銷售目標, 品牌 專注價值創造
營銷的定義其實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擴展的。目前美國營銷協會(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)對營銷的定義是:“營銷既是一種組織職能,也是為了滿足組織自身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,而創造、傳播、傳遞顧客價值,并管理顧客關系的一系列過程。”就理論定義的層次而言,營銷看似覆蓋了大部分 品牌 管理的功能。也正因如此,許多企業與組織都傾向指定營銷單位作為分管 品牌 的部門,將營銷管理人員稱為 品牌 經理。然而,當“營銷即 品牌 ”這樣的思路真正落實到組織的實際操作中時, 品牌 與營銷的不同與管理上的沖突,就會慢慢顯現出來。
首先,在企業操作的現實里,“為顧客創造價值”是營銷部門達成銷售目標的手段之一而非目標。并且營銷所創造的價值,與 品牌 專注的無形心理附加價值不盡相同。營銷所謂的價值往往通過產品、價格和成本控制來實現。其次,企業對營銷部門表現的衡量指標,也直接促成了“營銷以銷售為目的”的本質。“市場份額”、“業績”與“知名度”等,是企業經常拿來量化衡量營銷工作成果的評價指標。雖然有些機構也將 品牌 資產研究納為指標之一,但由于調研方式不統一,以及 品牌 資產的形成不完全由營銷單位主導的現實,所以多數企業僅將 品牌 調研作為參考指標。而在此現實下,營銷單位就不得已以達成銷售、獲取市場份額為其主要的工作目標。并且在現實中,在絕大多數企業內部,營銷部門僅是企業的一個部門,與銷售、生產、研發、人事等平起平坐,對其他職能部門沒有直接指導的權力。因此,在營銷部門之下的 品牌 策略,往往淪落為傳播策略,成為傳遞價值的工具,而無法積極影響企業的方方面面,為顧客與企業創造價值。
不是所有的營銷活動都有利于 品牌 成長
此外,我們還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:許多營銷手段非但不能對 品牌 成長做出貢獻,還可能對 品牌 資產造成傷害,企業經常做的價格促銷就是一個例子。產品與服務的定價,其實反映了 品牌 價值。 品牌 重要的功能之一,就是幫助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獲得溢價。也就是說,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或服務時,除了花錢購買這個產品與服務本身的有形價值外,還包含這個 品牌 在他們心目中所產生的無形價值。而促銷之所以能拉動短期銷售,其實就是通過折讓無形價值的手法,讓消費者覺得得到了好處,進而產生購買的沖動。所以,從 品牌 管理的角度而言,絕大多數促銷,都是通過對自己 品牌 資產的消費,來換取短期業績的增長。當然,使用 品牌 資產促進銷售本來就無可厚非,但是長期或頻繁促銷,就會對 品牌 價值造成永久性的傷害,進而對企業的長久經營造成負面影響。
而另外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:誤認為投放廣告就是投資 品牌 。
許多企業主的疑惑是:“為什么我們投入了這么多的廣告宣傳, 品牌 還是做不起來?”而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審視投放的廣告內容。由于承受銷售壓力,營銷人員開展的廣告或活動絕大多數以銷售為目的,企劃內容里充斥著產品功能、特點與價格等硬信息。這些信息雖然能挑動消費者一時的購買沖動,但不能打動消費者的情感,更無法創造無形的心理價值。當然,并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,許多出色的營銷活動的確能夠同時兼顧銷售促進與 品牌 增長。而其中的關鍵,就在于對 品牌 和營銷差異的深刻理解,并進而能在銷售與 品牌 建設的目的之間取得平衡,不會因為過度追求銷售而犧牲 品牌 形象。
管理 品牌 資產賬戶
如何在銷售與 品牌 建設之間取得平衡,可以借用個人財務管理的概念來說明。在處理個人財富時,我們傾向在使用財富滿足美好生活的同時,會同時思考如何保持財富增長。而達成個人財富有效管理的第一步,就是清楚地明白“消費”與“投資”的不同。例如,買車是消費,但買房就同時具有投資的意義。同樣,我們也可以把 品牌 管理想象成一個 品牌 賬戶,那么 品牌 資產就是你 品牌 賬戶的余額。就管理 品牌 資產的角度來說,當我們使用 品牌 來達成單純銷售的目的時,就應該視為 品牌 賬戶的支出或消費;而當我們的營銷活動聚焦于創造完美的顧客體驗,或闡述獨特的 品牌 理念時,就是我們向 品牌 投資。想要讓 品牌 成為業務增長生生不息的力量,就有賴于企業管理者指導營銷團隊靈活管理 品牌 賬戶,在動態的平衡中取得增長。
原則上說,當一個營銷活動的內容越傾向價格取向,越是對 品牌 資產的一種消費;而越是不與消費掛鉤的營銷活動,就越有助于 品牌 資產積累(參見下圖)。當然,高明的營銷人員,還是可以通過巧妙的手法開展以銷售為目的的營銷活動,同時減少對 品牌 資產的損耗。例如,對 品牌 資產十分重視的高端化妝品 品牌 ,就極少以直接降價的方式促銷。常見的方法是通過贈品(比如贈送化妝包、眉筆或其他樣品),或組合銷售(比如試用組合裝)的方式來進行。這樣就可以避免價格折扣對 品牌 資產的直接沖擊與傷害。
除了營銷活動的形式外,信息內容與傳播調性更是重要的控制因素。在貼合 品牌 承諾的前提下,通過廣告與創意的修飾,也可以讓許多簡單粗暴的價格促銷活動變得生動而有趣。而其中的訣竅就是對 品牌 內涵的充分理解與掌握。換言之,如果管理人員能夠將 品牌 當作營銷的最高指導原則,再結合業務推廣的需要來進行規劃,這樣就能夠精確地拿捏分寸,確保銷售推展與 品牌 建設兩不誤。
品牌 策略應該成為營銷策略的指導原則
Interbrand一直致力于協助客戶激活 品牌 資產,讓 品牌 資產成為推動業務增長的力量。其中核心的觀點,就是讓 品牌 策略超越營銷,與業務策略緊密結合。世界上優秀的 品牌 ,無不以 品牌 作為其業務策略的詮釋,不但對外與顧客和市場溝通,更對內形成企業文化,指導企業內各個部門協同和努力的方向(參見上圖)。
雖然,目前絕大多數企業仍然將 品牌 策略視為營銷策略的一環,以傳播的視角對 品牌 進行管理。但隨著市場快速變化與競爭的需要,許多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內部營銷團隊地位的提升或 品牌 管理專署團隊的形成,來回應 品牌 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顯重要的現實。同時經過多年推廣, 品牌 策略應該與業務策略緊密結合的觀念,也開始慢慢為中國企業高管所接受與認同。我們相信,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往 品牌 經營的道路上快速前進,而在以 品牌 驅動業務的完美企業在中國出現之前,讓 品牌 策略超越營銷,成為營銷策略的指導原則,應該是中國企業現階段在成就偉大國際 品牌 之前的必經之路。
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,超市采購進貨渠道。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,日用百貨批發信息、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.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,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。
本文來源: 品牌管理與營銷管理的主從關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