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擴大自有業務規模還是對外的收購與增持, 物美 的擴張其實并不算慢。但不同于競爭對手們的高調擴張與野心外露, 物美 和它的“獵物”似乎總是不溫不火。
█ 加碼百貨
持續一年多的新華百貨股權爭奪戰眼下又起了新變化。
根據新華百貨公告,北京綠色安全農產品物流信息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北京物流信息”)近期增持了公司2%的股份。增持后,北京物流信息的持股比例達到2.012%。
因為北京物流信息是 物美 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 物美 控股”)的全資子公司, 物美 控股是新華百貨的控股股東,因而雙方構成一致行動人關系。
這意味著,此次增持后, 物美 方面合計持有新華百貨32.94%的股權,超過資本大佬崔軍的寶銀系持有的32%的比例,以0.94%的差距重新奪回新華百貨第一大股東身份。
而在此之前,另一家百貨重慶百貨也加入了 物美 系的陣營。
10月,重慶百貨發布公告,稱擬向三家企業非公開發行股票。其中 物美 控股的子公司 物美 投資斥資31.05億元認股1.304億股,持股比例達21.32%,成為重慶百貨第二大股東。
不過,兩個月內對百貨業態的兩度加碼,并沒有引來太多的關注。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,百貨不景氣。”某本土百貨企業中層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,如果增持的是風頭正勁的業態或者企業,那出的都是重磅新聞,“但別管是新華百貨、重慶百貨,還是說整個百貨市場,眼下都不怎么值得說道。”
從兩家公司的業績表現來看,此話有一定的道理。
今年上半年,重慶百貨實現營業收入181.33億元,同比下滑6.78%;利潤總額同比下滑8.50%至4.65億元。
新華百貨方面,今年前三季度,營業收入為53.96億元,相較去年同期下滑1.47%;歸屬于上市股東凈利潤為0.49億元,較去年同期下滑63.58%。
█ 慣性擴張
事實上,從量上來說, 物美 版圖的擴張一直都算得上兇猛。
這10多年的時間里, 物美 先后收購過超市發、美廉美、江蘇時代超市、浙江供銷超市等區域零售龍頭;從華潤手中接過了部分樂購門店;其間還吞下過卜蜂蓮花在天津的4家門店,后又一度試圖收購卜蜂蓮花華東、華北地區零售業務,只是最終未能談攏。
除此之外,2014年, 物美 還以14億元拿下了百安居中國的七成股權。
“ 物美 的確一直在擴張上樂此不疲,個人認為 物美 還是想在逆境中尋找突破的機會,包括擴大自己的疆土,也是想取得更大的話語權。”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,從中國的區域市場來講, 物美 是一個時代的標志,但劣勢是沒能在全國遍地開花。
這種背景下, 物美 對區域零售龍頭的出手,其實也算得上有針對性。事實上,早在2014年, 物美 就曾表示期望2021年將集團規模發展到1000億元。因而可以說,這一樁樁收購正是其用來打造商業帝國的砝碼。
但如果從質上來說,客觀來講,不管是拜大環境所賜還是自身經營所致, 物美 拿下的多是不溫不火的項目,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處于虧損狀態。以百安居為例,在 物美 收購之時,百安居在華已連續虧損7年。
“ 物美 的思路可能是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時候抄底,以期未來重新獲得繁榮的機會,但這蘊藏著風險。”林岳坦言,從價格上來說也許抄底劃算,但從未來的回報上看不一定劃算,甚至是一種冒險,“以百貨業態為例,原來的那套營銷模式已經過時,它們是需要巨大的變革和轉型才可能走出困境的。”
█ 二次創業
因而,相比質量不高的橫向擴張,更值得期待的反倒是自身業務的深耕與升級迭代。
“整體來講 物美 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,其優勢在于比較強大的物流、采購體系,以及十分豐富的生鮮產品線;但它還是存在一些思路陳舊的問題,比如固化的營銷模式,缺乏對于本土消費者的深入研究等。”在林岳來看,如果加以改進, 物美 引以為傲的連鎖超市業態還是會有一些機會的,比如O2O模式的聯動與結合,生鮮、冷鏈方面的快速配送,生活相關的附加服務等。
對此, 物美 自身也有認知。今年年初, 物美 董事長蒙進暹曾對媒體表示:“2013—2015年,我們在不斷改革創新,但速度還是慢了點,不夠全面、徹底,通過這幾年的實踐 物美 不但真正認識到,也真正嘗到了創新的好處,也更有理由徹底擁抱互聯網。”
也正是在此背景下,彼時剛剛從香港退市的 物美 提出了“擁抱互聯網,全面二次創業”的說法。
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 物美 祭出的武器是“多點+ 物美 ”聯合體的新零售模式。
短期來看,表現尚可。一來多點的月度活躍用戶從7月的120.6萬增長到11月的186.4萬;二來多點“雙12”的訂單量比“雙11”翻了一倍,繼續刷新著自己全零售平臺的紀錄。
但這個勢頭能否保持住、能持續多久,都還需要時間的檢驗。而這個聯合體能走多遠,或將直接關系到 物美 二次創業的成敗,關乎 物美 的未來。
█ 加碼百貨
持續一年多的新華百貨股權爭奪戰眼下又起了新變化。
根據新華百貨公告,北京綠色安全農產品物流信息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北京物流信息”)近期增持了公司2%的股份。增持后,北京物流信息的持股比例達到2.012%。
因為北京物流信息是 物美 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 物美 控股”)的全資子公司, 物美 控股是新華百貨的控股股東,因而雙方構成一致行動人關系。
這意味著,此次增持后, 物美 方面合計持有新華百貨32.94%的股權,超過資本大佬崔軍的寶銀系持有的32%的比例,以0.94%的差距重新奪回新華百貨第一大股東身份。
而在此之前,另一家百貨重慶百貨也加入了 物美 系的陣營。
10月,重慶百貨發布公告,稱擬向三家企業非公開發行股票。其中 物美 控股的子公司 物美 投資斥資31.05億元認股1.304億股,持股比例達21.32%,成為重慶百貨第二大股東。
不過,兩個月內對百貨業態的兩度加碼,并沒有引來太多的關注。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,百貨不景氣。”某本土百貨企業中層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,如果增持的是風頭正勁的業態或者企業,那出的都是重磅新聞,“但別管是新華百貨、重慶百貨,還是說整個百貨市場,眼下都不怎么值得說道。”
從兩家公司的業績表現來看,此話有一定的道理。
今年上半年,重慶百貨實現營業收入181.33億元,同比下滑6.78%;利潤總額同比下滑8.50%至4.65億元。
新華百貨方面,今年前三季度,營業收入為53.96億元,相較去年同期下滑1.47%;歸屬于上市股東凈利潤為0.49億元,較去年同期下滑63.58%。
█ 慣性擴張
事實上,從量上來說, 物美 版圖的擴張一直都算得上兇猛。
這10多年的時間里, 物美 先后收購過超市發、美廉美、江蘇時代超市、浙江供銷超市等區域零售龍頭;從華潤手中接過了部分樂購門店;其間還吞下過卜蜂蓮花在天津的4家門店,后又一度試圖收購卜蜂蓮花華東、華北地區零售業務,只是最終未能談攏。
除此之外,2014年, 物美 還以14億元拿下了百安居中國的七成股權。
“ 物美 的確一直在擴張上樂此不疲,個人認為 物美 還是想在逆境中尋找突破的機會,包括擴大自己的疆土,也是想取得更大的話語權。”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,從中國的區域市場來講, 物美 是一個時代的標志,但劣勢是沒能在全國遍地開花。
這種背景下, 物美 對區域零售龍頭的出手,其實也算得上有針對性。事實上,早在2014年, 物美 就曾表示期望2021年將集團規模發展到1000億元。因而可以說,這一樁樁收購正是其用來打造商業帝國的砝碼。
但如果從質上來說,客觀來講,不管是拜大環境所賜還是自身經營所致, 物美 拿下的多是不溫不火的項目,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處于虧損狀態。以百安居為例,在 物美 收購之時,百安居在華已連續虧損7年。
“ 物美 的思路可能是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時候抄底,以期未來重新獲得繁榮的機會,但這蘊藏著風險。”林岳坦言,從價格上來說也許抄底劃算,但從未來的回報上看不一定劃算,甚至是一種冒險,“以百貨業態為例,原來的那套營銷模式已經過時,它們是需要巨大的變革和轉型才可能走出困境的。”
█ 二次創業
因而,相比質量不高的橫向擴張,更值得期待的反倒是自身業務的深耕與升級迭代。
“整體來講 物美 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,其優勢在于比較強大的物流、采購體系,以及十分豐富的生鮮產品線;但它還是存在一些思路陳舊的問題,比如固化的營銷模式,缺乏對于本土消費者的深入研究等。”在林岳來看,如果加以改進, 物美 引以為傲的連鎖超市業態還是會有一些機會的,比如O2O模式的聯動與結合,生鮮、冷鏈方面的快速配送,生活相關的附加服務等。
對此, 物美 自身也有認知。今年年初, 物美 董事長蒙進暹曾對媒體表示:“2013—2015年,我們在不斷改革創新,但速度還是慢了點,不夠全面、徹底,通過這幾年的實踐 物美 不但真正認識到,也真正嘗到了創新的好處,也更有理由徹底擁抱互聯網。”
也正是在此背景下,彼時剛剛從香港退市的 物美 提出了“擁抱互聯網,全面二次創業”的說法。
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 物美 祭出的武器是“多點+ 物美 ”聯合體的新零售模式。
短期來看,表現尚可。一來多點的月度活躍用戶從7月的120.6萬增長到11月的186.4萬;二來多點“雙12”的訂單量比“雙11”翻了一倍,繼續刷新著自己全零售平臺的紀錄。
但這個勢頭能否保持住、能持續多久,都還需要時間的檢驗。而這個聯合體能走多遠,或將直接關系到 物美 二次創業的成敗,關乎 物美 的未來。
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,超市采購進貨渠道。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,日用百貨批發信息、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.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,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。
本文來源: 加持新華百貨、重慶百貨 物美低調布局 野心何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