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內人士日前披露的一份資料顯示,商品進超市的主要費用可謂五花八門:進場費、端頭費、堆垛費、DM(促銷手冊)費、年節費、店慶費、年底返利、賬期(提前結賬費)、毛利補償費、生鮮產品補損費等。
1.廣東一歐洲零售商
每條碼1500元(且總進場費用一般不少于10000元);端頭費1500元/次(14天);堆剁費1500元/次(14天);DM費每種1500元/次(14天);年底返利為2%以內;無年節費、店慶費,但有年度費用1%(即每年續約時按前一年銷售額計算,一般以廣告支持名義收取);一般賬期為到貨45—60天;生鮮賬期為到貨30天,補損在5%以內;知名品牌一般為到貨7天;特殊商品為現金購買。
其初次進場費用較高,但后續合作時是所有超市中最簡單的一個。
2.廣東一美資零售商
一般無進場費(但有首單免費贈送,可適當協商,一般以一倉板為基準);無端頭堆剁費,DM費每種2000元/次(每年兩次,分別是端午、春節);年底返利2%以內;毛利補償費(即商場毛利低時從供應商中收取的費用)按月收1000—3000元不等(在月盤點前根據銷售情況及與采購溝通程度收取,也有可能不收);一般賬期為到貨30—60天;生鮮賬期為到貨15天,補損在5%以內;知名品牌及特殊商品一般采取現金購買。
進場門檻低,但有一個不確定的毛利補償費及嚴格的末位淘汰制。
相關新聞分析:誰為超市“討好”顧客埋單?
讓利、促銷、甩賣,這些“討好”顧客的行為,幾乎每天都在國內各個超市上演。當人們在超市里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時,可能想不到一件商品擺到貨架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。事實上,超市商品的輸送者———供貨商們將自己的商品送入超市后,就開始承擔各類促銷活動的大部分成本。
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一夜之間關門了!這對于附近的居民來說,不過是多了個茶余飯后的話題;可對于300多名像陳維國這樣的供貨商來說,卻無疑是平地里的一聲驚雷:超市3個多月沒有結款,數萬元的貨款不知道還有沒有收回的希望。
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總營業面積近3萬平方米,由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擁有99%的股份。2004年10月28日,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突然貼出通知,宣布三和百貨即將停止營業,并告知其供貨商盡快撤貨。
聞訊趕來的供貨商們很快發現,公司的財務人員、賬冊早已不見蹤影。打電話給三和百貨的法人代表、總裁遲振生,對方聲稱早在一個多月前已被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(簡稱吉富)撤銷職務;找代任總裁兼總經理易才勝,易才勝也非常無奈地說,自己只是公司雇的員工,并不對其債務負責;再說自己也有兩個月沒發工資了。易才勝出示了吉富公司的一份通知,上面宣稱易才勝的職務工作期限至2004年11月13日終止。
供貨商于是到沈陽市皇姑區法院起訴三和百貨有限公司,企圖通過法律途徑討回貨款。誰知由于三和百貨人去樓空,一時法院的傳票竟也不知該送到哪里,最后還是通過易才勝“中轉”交給了吉富公司。
據報道,國內其他城市也頻頻發生因超市倒閉,供貨商貨款被“黑”的事件。沈陽市供貨商協會秘書長杜連生分析,供貨商與超市是一種代銷關系,在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,零售商擁有通向消費者的網絡資源,處于強勢地位。供貨商的商品要想順利進入超市,首先就必須答應其結貨款延期的要求。目前國內許多超市通常都是兩三個月結算一次貨款,個別大型超市甚至長達半年才結算一次。
遼寧省工商局公平交易處副處長高海說,目前國內超市普遍收取的“進場費”名目繁多、金額大、次數多。據大連市工商局調查,2002年,全市僅5大超市和商場收取的“進場費”就高達1813.9萬元。其中剛開業半年的 華聯 五一超市、樂購超市分別收取了89萬元和737萬元;家樂福全年收取935萬元。“進場費”的單價分別是:新供應商入店費3500元,堆箱陳列費1500元、收銀臺前促銷費1500元、快訊促銷費1000元/次/年、試吃/展示費則為每店/每天100元。此外,還有逢“節”必收的節慶費、店慶費等一般在800元左右。
杜連生說,由于大筆貨款被長期拖欠,對超市的財務狀況又沒有知情權;國家對超市等商業批發企業也沒有任何抵押制度的要求,一旦經營狀況不理想或發生意外事故,供貨商們就“順理成章”成了這些超市的“埋單者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沈陽市近年每年都有20多家大小超市、零售企業因經營不善倒閉。杜連生說,幾乎每個超市倒閉后,都有供貨商因為追不回貨款而面臨破產的窘境。
供貨商陳維國說:“現在200萬元就可以開個超市,平時靠拖欠貨款維持經營,經營不善就關門大吉。像三和百貨積欠的貨款就不下500萬元,純粹就是‘包賺不虧’的買賣。可對于我們來說,血汗錢就此打了水漂,到哪里講理?”
1.廣東一歐洲零售商
每條碼1500元(且總進場費用一般不少于10000元);端頭費1500元/次(14天);堆剁費1500元/次(14天);DM費每種1500元/次(14天);年底返利為2%以內;無年節費、店慶費,但有年度費用1%(即每年續約時按前一年銷售額計算,一般以廣告支持名義收取);一般賬期為到貨45—60天;生鮮賬期為到貨30天,補損在5%以內;知名品牌一般為到貨7天;特殊商品為現金購買。
其初次進場費用較高,但后續合作時是所有超市中最簡單的一個。
2.廣東一美資零售商
一般無進場費(但有首單免費贈送,可適當協商,一般以一倉板為基準);無端頭堆剁費,DM費每種2000元/次(每年兩次,分別是端午、春節);年底返利2%以內;毛利補償費(即商場毛利低時從供應商中收取的費用)按月收1000—3000元不等(在月盤點前根據銷售情況及與采購溝通程度收取,也有可能不收);一般賬期為到貨30—60天;生鮮賬期為到貨15天,補損在5%以內;知名品牌及特殊商品一般采取現金購買。
進場門檻低,但有一個不確定的毛利補償費及嚴格的末位淘汰制。
相關新聞分析:誰為超市“討好”顧客埋單?
讓利、促銷、甩賣,這些“討好”顧客的行為,幾乎每天都在國內各個超市上演。當人們在超市里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時,可能想不到一件商品擺到貨架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。事實上,超市商品的輸送者———供貨商們將自己的商品送入超市后,就開始承擔各類促銷活動的大部分成本。
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一夜之間關門了!這對于附近的居民來說,不過是多了個茶余飯后的話題;可對于300多名像陳維國這樣的供貨商來說,卻無疑是平地里的一聲驚雷:超市3個多月沒有結款,數萬元的貨款不知道還有沒有收回的希望。
遼寧三和百貨有限公司總營業面積近3萬平方米,由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擁有99%的股份。2004年10月28日,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突然貼出通知,宣布三和百貨即將停止營業,并告知其供貨商盡快撤貨。
聞訊趕來的供貨商們很快發現,公司的財務人員、賬冊早已不見蹤影。打電話給三和百貨的法人代表、總裁遲振生,對方聲稱早在一個多月前已被吉林吉富特種鋼有限公司(簡稱吉富)撤銷職務;找代任總裁兼總經理易才勝,易才勝也非常無奈地說,自己只是公司雇的員工,并不對其債務負責;再說自己也有兩個月沒發工資了。易才勝出示了吉富公司的一份通知,上面宣稱易才勝的職務工作期限至2004年11月13日終止。
供貨商于是到沈陽市皇姑區法院起訴三和百貨有限公司,企圖通過法律途徑討回貨款。誰知由于三和百貨人去樓空,一時法院的傳票竟也不知該送到哪里,最后還是通過易才勝“中轉”交給了吉富公司。
據報道,國內其他城市也頻頻發生因超市倒閉,供貨商貨款被“黑”的事件。沈陽市供貨商協會秘書長杜連生分析,供貨商與超市是一種代銷關系,在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,零售商擁有通向消費者的網絡資源,處于強勢地位。供貨商的商品要想順利進入超市,首先就必須答應其結貨款延期的要求。目前國內許多超市通常都是兩三個月結算一次貨款,個別大型超市甚至長達半年才結算一次。
遼寧省工商局公平交易處副處長高海說,目前國內超市普遍收取的“進場費”名目繁多、金額大、次數多。據大連市工商局調查,2002年,全市僅5大超市和商場收取的“進場費”就高達1813.9萬元。其中剛開業半年的 華聯 五一超市、樂購超市分別收取了89萬元和737萬元;家樂福全年收取935萬元。“進場費”的單價分別是:新供應商入店費3500元,堆箱陳列費1500元、收銀臺前促銷費1500元、快訊促銷費1000元/次/年、試吃/展示費則為每店/每天100元。此外,還有逢“節”必收的節慶費、店慶費等一般在800元左右。
杜連生說,由于大筆貨款被長期拖欠,對超市的財務狀況又沒有知情權;國家對超市等商業批發企業也沒有任何抵押制度的要求,一旦經營狀況不理想或發生意外事故,供貨商們就“順理成章”成了這些超市的“埋單者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沈陽市近年每年都有20多家大小超市、零售企業因經營不善倒閉。杜連生說,幾乎每個超市倒閉后,都有供貨商因為追不回貨款而面臨破產的窘境。
供貨商陳維國說:“現在200萬元就可以開個超市,平時靠拖欠貨款維持經營,經營不善就關門大吉。像三和百貨積欠的貨款就不下500萬元,純粹就是‘包賺不虧’的買賣。可對于我們來說,血汗錢就此打了水漂,到哪里講理?”
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,超市采購進貨渠道。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,日用百貨批發信息、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.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,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。
本文來源: 商品進超市 進店費要多少?